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
發布時間👨🏿⚖️:2025-01-10
沐鸣2娱乐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原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分別在2003、2008🫁、2013、2018年連續通過住建部的四輪專業評估,在全國近160所大學的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排名前列(2023年排名並列第10),為4★級中國高水平專業(A檔次)😿。
本專業起源於本校1951年成立的熱工教研室🤵🏻♀️,在1960、1961年招收兩屆紡織暖通空調本科生,1982年起正式設置本科專業💜🧑🏿🎨,1984年起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批碩士授予權🤘🏻,2003年獲批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2018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寬厚1️⃣,掌握紮實的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及專業技術知識👦🏻,在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技術開發、工程與產品設計、工程建設施工、管理🙇🏻、運營、技術咨詢等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畢業後經過5年左右的工作或學習深造,預期職業能力包括🤹🏼♀️🐬:
1. 能夠勝任本專業相關領域的工程設計、產品研發🤸🏿♂️、施工組織與管理運營等工作;能夠勝任涉及多學科的新技術研發、設計、技術咨詢等復雜工作,以及復雜背景下的工程管理工作;
2. 具備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在相關技術工作中👩🏽🔧,能夠綜合考慮法律🪺、環境與可持續性發展等因素影響;
3. 能夠適用獨立開展工作和團隊合作的環境🧔🏻,具有良好的表達和交流能力,能夠與國內外同行🧗🏿、公眾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
4. 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能夠根據行業和職業的發展,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
主要課程
除理工科要求的公共課、基礎課外▶️,主要專業課程有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建築環境學、流體輸配管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測量技術、建築工程概論、空調用製冷技術🌠、空氣調節👨🏽💻、自動控製原理🖼、鍋爐及鍋爐房設備、供熱工程☂️、工業通風♝、燃氣供應、建築設備自動化與智能建築、工程管理🕝。
實踐環節
該專業實踐包括工程訓練、工程Auto CAD🤸♂️、製圖大作業、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空調課程設計、空調用製冷課程設計、供熱課程設計、鍋爐課程設計🙇🏿♂️、通風除塵課程設計、大學物理實驗👩🏻✈️、電工電子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綜合實驗、生產實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勞動教育、軍訓、社會實踐等。本專業建立了多個校外行業知名企業實習基地🛒,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各類實習指導老師,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熟悉專業應用情況😱。
專業特色
結合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國家特色專業,遵循學校國際知名目標定位與人才培養任務,以特色鮮明、社會急需、創新能力為專業建設導向💍,把先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融入培養體系中,形成了能源利用與低碳環境營造↩️、空氣凈化、工業環境通風與除塵技術等鮮明專業特色,以國家級重要科研項目為支撐,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協同”培養思路👨🏽🔬🗺,全方位培養具有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國際知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具有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以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具有學緣好、學歷高、能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95%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超過七成的教師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學習研究背景🍶。
本專業實施本科、研究生綜合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推進學生在專業領域深耕深造🙎🏿♀️,本科生在校期間有豐富的機會加入各導師課題組一起從事前沿科學研究🤘,每年均有若幹畢業生通過推薦免試等形式進一步深造🪑。近年來❤️🔥,在國內升學的畢業生中有85%以上進入雙一流高校,包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此外🍶,若幹畢業生在海外知名院校深造,包括倫敦大學沐鸣2、諾丁漢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波士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
畢業生去向
本專業涉及通風、空氣調節📀➿、空氣潔凈💚、製冷、人工環境智能控製、能源利用與節能、燃氣輸配等,是服務城市發展的重點需求專業之一。畢業生可在工程設計、技術研發👩🏼⚖️、施工安裝、運行管理、設備製造與營銷等領域從事技術🏋🏿、經營與管理工作。畢業生就業優良,近三年就業率100%,其中70%以上的畢業生在中建、上海建工集團、浦東機場集團、上海電氣🐉、上海建科院、上海建築設計院等國企以及外資企業如大金集團🦹🏽♂️、開利集團等就業。約60%畢業生在畢業五年內可成長為技術骨幹或擔任核心管理崗位,超過70%的畢業生在上海及其他長三角地區就業🧑🏽🎓,成為長三角地區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的第三方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本專業近三年的畢業生的工作態度、能力、合作意識等整體素質評價優良率超過96%。